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的非理性倾向
作者:杨洋 吴静怡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5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理性  小说  郁达夫  “零余者”形象 
描述:郁达夫的小说一直备受争议,源于其小说中流露出来的非理性倾向,比如“性”苦闷、颓废色彩、变态心理、二重人格、空虚感等。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不仅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本文主要以郁达夫小说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为切入点,来反观郁达夫小说创作中体现的非理性倾向。
论郁达夫小说创作特色
作者:童敦彬  来源: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代病”色彩  “自叙传”形式  “零余者”形象 
描述:郁达夫的小说以“自叙传”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 ,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的“时代病”色彩。并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 ,探索并扩大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 ,具有独特的风格
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作者:唐振家  来源: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理特征  郁达夫  “零余者”形象 
描述: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是“自卑情结”和“二重人格’;“零余者”形象蕴含着厚重的社会历史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论
作者:余蕾  来源:湖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9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屠格涅夫  主人公  《迟桂花》  艺术风格  心理分析  郁达夫小说  爱情  抒情小说  “零余者”形象  《沉沦》 
描述:本文拟从郁达夫小说的题材、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心理分析和自卑心态五个方面对郁达夫小说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力求反映出郁达夫小说的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来。一、郁达夫的小说题材在郁达夫的大多数作品里,男女之间的关系占了很多的篇幅。郁达夫之所以喜欢这类题材,与他受外国作家影响和其独特的审美趣味有着紧密的关系。屠格涅夫、卢梭等外国作家对郁达夫的影响深远,而这些作家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圣手,同时,郁达夫自已也认为,人类有一种感情是“比较的注重他人的安宁、快乐,而自已常处于一种牺牲的地位”。这就是爱情。“古今中外诗坛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
作者:袁凯声  来源: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5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余的人”  抛弃者  作家  “零余者”  性格特征  郁达夫小说  艺术形象  作品  “零余者”形象  《沉沦》 
描述:“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总之他的眉间,仔细看起来,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面貌无俗气,但亦无特别可以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
作者:袁凯声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余的人”  抛弃者  作家  “零余者”  性格特征  郁达夫小说  艺术形象  作品  “零余者”形象  《沉沦》 
描述:“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总之他的眉间,仔细看起来,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面貌无俗气,但亦无特别可以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
“零余者”的伤感行旅--郁达夫散文《还乡记》欣赏
作者:张梦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1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零余者”  阅读与欣赏  物质文明  早期创作  女学生  散文创作  心态特征  郁达夫散文  “这一个”  “零余者”形象 
描述:“零余者”,是郁达夫早期创作中重要的主体形象。无论是作小说,还是写散文,郁达夫都常常以“零余者”的身分抒写对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自己的内心情状。所以,把握住“零余者”的心态特征,实在是理解郁达夫早期创作的关键环节。 一直在郁达夫散文集中列在首篇、写作时间最早的《还乡记》,就正是一篇“零余者”的伤感记行,记述了作者从日本回国后在还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赤裸裸地刻划了羁旅途中的“零余者”伤感、彷徨的心境。 全文共分十节,分阶段记叙了作者从上海到杭州的行旅。
郁达夫研究综述
作者:黄德志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95 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和创作  小说创作  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  郭沫若  郁达夫研究  抒情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沉沦》  “零余者”形象 
描述:本文把郁达夫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20年代至40年代的郁达夫研究,50年代至70年代的郁达夫研究和70年代后期至今的郁达夫研究。 《沉沦》(1921年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郁达夫在《鸡肋集·题辞》中回忆说:“社会上因为看不惯这一种畸形的新书,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百次。” 茅盾是较早对《沉沦》提出自己看法的人。他发表于1922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第2期上的《通信》(署名雁冰)一文涉及到对《沉沦》的评价,认为:“《沉沦》中三篇,我曾看过一遍,除第二篇《银灰色的死